发新话题
打印

上海真的那么好吗? - 打算海归的朋友到上海扎堆慎重(ZT)

上海真的那么好吗? - 打算海归的朋友到上海扎堆慎重(ZT)

几个月的工夫,上海人口似乎又增加了几成。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是人群;超市里熙熙攘攘的是人
群;车厢里推推搡搡的是人群;饭店里吵吵闹闹的是人群。原来幽静的小路,如今已晃动着不少人
影;更别提以前就热闹的场所了,人声鼎沸,人潮汹涌,似今夏的热浪,让人窒息。原来只是在人
民广场曾领略过的沙丁鱼罐头的滋味,现在随便一个地铁换乘点都可“享受”到。五湖四海,全国
各地的精英、人才、人力、劳工、商量好似的,集结于上海滩。海归来了,外地有志青年来了,农
民兄弟姐妹来了,上海以宽广的胸怀热烈拥抱着外来者。可是她逐渐羸弱的身躯似乎难于承受如此
的重负。

看看上海新起的高楼吧。或许只有东方明珠,金茂大厦,环球金融中心所连成的上海天际线还能给
人一种对现代文明的浮想联翩,也只有在外滩,还能感受百年建筑留下的古朴与沧桑。多处地方,
多数时间,当放眼于这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,感到的是一种悲哀。

从一份调查中获知,近年,上海浦东新生儿致畸率逐年增高,又据调查资料显示,目前我国城镇装
修过的居民家庭中80%存在甲醛超标问题。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达10万人,约50%是儿童,在他们当
中有90%的家庭在半年之内曾经装修过。

上海尤其是浦东,新房密集,楼群迭起,站在城市森林中,面前吹过的风,都带着淡淡的化学物质
的味道。



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,钞票多起来了,房子大起来了,物质丰富起来了,服务周到起来了,小
日子美起来了。可是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背后,是生存环境的恶化:吃东西时不敢多看,怕看到不
正常的颜色,不正常的形状;不敢多想,怕想起搞化工的朋友曾透露的食品行业的内幕:所有吃的
东西都可以人工合成。住在美仑美焕装修过的房子里战战兢兢,即使通过房屋空气质量检测,依然
不敢保证墙壁,家具,地板的安全性,依然在寒冷的冬天,在炎热的夏季坚持打开窗户。不是我们
太小心,实在是看到听到了太多的触目惊心的事例。

而现在,自从上海高楼倒塌事件以来,住在耸入云霄的高楼里,又添了另外的愁绪。前两年有位智
者到上海时曾发出过断言,这些高楼里肯定会倒几个,不想真被他言中。还有位朋友,至今住在旧
时宿舍楼里不肯入住商品房。

在这里,房子越住越大,但亲人之间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;钞票越赚越多,但所承载的价值与快乐
却越来越少。

上海依然美丽,上海勃勃生机,上海的人们永远在争先恐后,紧追猛赶。生活在上海,可能收获财
富,地位,享受,或许能感受繁华世界的刺激,日新月异的兴奋,但有得到就有失去,失去的可能
是心灵的安宁,以及人与人应有的善意。

如果你在海外有尚有一席之地,安安心心呆在那儿,给国内的弟兄们留碗饭吧。不要被国内的繁华
遮望眼,不要被国内的喧嚣撩乱心。好男儿志在四方,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,我们义不容辞。可
是现在,敢问哪个海归不是存着摘桃子的心理?或者是害怕搭不上中国经济腾飞的末班车?

海归和炒股似的,买在低位意味着收获,当海归热潮一浪高似一浪的时候,就不怕追高套牢?

看看国内多少政界,商界,有权有势的人急不可待地把儿女送出国?也许是为了虚荣,也许是为了
门面,但也许他们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风险。还有国人内心与生俱来,历史造就的崇洋媚外。

上海,积聚了太多的人才,大学生只有1000/月的工资而家政人员可拿1800/月。这对人才是一种浪
费,也是一种悲哀。

真的要海归,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吧。

TOP

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各有各的道理,人往高走是追求目标,水往低流是回归自然......想来想去都没有绝对的对错
搞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是一种享受!

TOP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
TOP

我来加拿大有快一个月了。
说说上海的好和不好,
好是什么都有,冬天有夏天的享受,夏天有冬天的享受,只要有钱,没你想不到的玩意,特别想念吃,对比一下,上海饭馆便宜啊。

不好是人太多了,压抑,而且太挤了。房价高。夏天太热。城市发展太快,不停建设,搞得很脏。

不过要说发达,上海可以说非常发达了,我在多伦多downtown看了看,没法和陆家嘴比。差太多。

请批评指正,请勿谩骂。

TOP

发新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