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新话题
打印

反思/杨佳被民众称为“义士”耐人寻味

反思/杨佳被民众称为“义士”耐人寻味

2008-07-17 星岛环球网

杨佳制造的上海袭击惨案后,杨佳不但没有成为杀人狂魔,反而许多人对杨佳行凶杀人的行为多有同情,甚至还有部分网民在网上高呼杨佳为义士。面对这样一场血腥的案件,部分公众的情绪值得社会深深思考。

>>杨佳最恨督察 网民呼吁公审杨佳
  中央电视台消息,持刀闯入警局,导致六死五伤,杨佳袭警事件引发社会关注。面对令人震惊的惨案,部分公众的反应却耐人寻味,怜惜同情、冷漠相对的态度背后引发怎样的思考。从马加爵案到杨佳袭警事件,面对各种原因复杂的极端暴力行为,又该如何去理性分析看待。
  知名新闻观察员白岩松说:“我觉得“赞许”是要加引号的,杨佳犯罪了,但当我们看到有人评价杨佳为义士这种现象的时候,内心会犯嘀咕,的确我们自己也需要去反思,社会也需要去反思,怎么样有一种更和谐的社会和我们的心灵世界。
  白岩松说,之所以很多人给了他正面的一些“义士”等等的称号,是不是跟另外的一些描述也有关系,比如说说他很守规矩,小的时候曾经劝阻他父亲不要乱扔烟头,而且会在汽车上给人让座等等这样一系列的细节,让大家直观产生了一个判断叫“好人”。
  他说:“我觉得在这个时候,恰恰我们也需要思考一个问题,一个人的内心是好人,是不是就不会成为坏人?每一个人是复杂的,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告别非黑即白这样一种判断的理论,可能一方面他会让座,另一方面也会犯罪。比如说有一个细节大家可能是忽略的,他住五楼,跟六楼的邻居发生冲突,他曾把邻居的门都踹坏了,又看到他非常冲动,在那件事上应该叫冲动的一面,最后刺杀警察的时候当然就是暴虐。所以一个人的身上,我觉得我们慢慢的可能会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觉,在每一个人的身上,我也经常拿自己去想,可能在我的身上也会有一些优点,但是某些局部的时间,这种冲动,或者一些个别的因素,我又走向了另外一面,每个人都太复杂了,很难用一个具体的因去跟后面的果直接挂靠在一起,我们需要考虑更复杂的人性。”
  白岩松说:“其实大的背后还需要每一个人以人为本的意识增强,对生命有一种更高的尊重,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说政府该不该以人为本?该,但是一届又一届的政府都跟我们每一个人紧密相关,我们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政府当中的人,如果我们今天是夸杨佳为义士,是这样一种生命观的时候,将来我们怎么能指望一个以人为本和完全尊重生命的政府呢?它就是我们,我们其实之间不是一个对立的感觉,今天的年轻人就是未来政府中很多的人。所以这一点更让大家会有一种担心。我觉得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,杨佳案提醒我们,必须去考虑很多新的犯罪;另一方面,以人为本一定要落到最实最实处。”
  中国公共安全危机干预专家高锋说,杨佳的表现有三个反常:第一个,他在受到盘查,跟我们警方发生冲突的半年以后才开始这么一个活动,他被盘查是在去年,而他攻击的活动在今年,从一般情况来看,他应该随着时间的淡化,情绪的逐渐的冷静会淡化,但是他却愈演愈烈。
  第二个,他这个活动在预谋的状态进行,但是又是在模糊的状态下去推动的。你看他一个人拿着刀子闯进了闸北公安局,他想对警察进行攻击,但是最终攻击到什么程度,他心理是没有数的,他根本就没有想到拿着刀子去了以后,一人能够伤及十人,夺走六个人的生命,这是他想不到的,想不到他去干嘛?他就是拼命,拼到什么程度他很模糊。一般犯罪人的那种自我防御精密的设计不太可能,把犯罪的地点设到公安局里这也是史无前例的,几乎是空前绝后,这是第二个反常。
  第三个,冲进公安局以后,在闸北分局连续杀人,在几人已经发生倒地,当场致命的情况下,依然继续进行系列杀人,所以他的情况典型的就符合犯罪心理学里面说的那种出格行为,他是“不定时聚合爆发”的一种肆虐犯罪的杀人的典型心态,哪来的呢?不是说他心理不正常。第一个,他12岁父母离异;第二个,单独母亲带着他;第三个,跟父亲长期没有联络;第四个,对社会的消极心理在脑子积存的太多。可以这么说,即使杨佳没有攻击警察,遇到类似的所谓对他认为不公平的待遇和反映,他同样会攻击他人,他这个行为迟早会发生,发生在谁的身上就说不清楚了。十万个人难出一个杨佳,五十年难得出一次。

TOP

发新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