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新话题
打印

[实用信息] 大家注意防范骗子,但不要防范过度

大家注意防范骗子,但不要防范过度

现在网上骗子非常多,大家小心,提高警惕,注意防范,都是好事,但不要防范过度,比如,下面两个帖子,都不是骗子帖子:

Uvic同学在吗http://www.victoriabbs.com/bbs/viewthread.php?tid=55007&extra=page%3D1

诚招男友一枚~http://www.victoriabbs.com/bbs/viewthread.php?tid=54917&extra=page%3D1

同时,大家发帖时,尽量把帖子内容,写的详尽一些,跟骗子的帖子差别大一些。

谢谢大家!

TOP

同意版主您说的,既要小心警惕,又不要防范过渡,只是有时很难掌握,很纠结,尤其是面对缺少具体内容的帖子。很多骗子是防不胜防的,而且考虑到一旦有人受骗,受骗者和亲友不仅在物质上蒙受打击,精神上常常也是很长时间过不来,所以还是觉得大家应该小心再小心。不过以后假如再遇到类似的情况,为了不伤害真实的人,我会改变方式,提醒发帖人多提供一点具体信息。

下面这篇文章说明类似的社会问题,不仅仅是我们这个论坛要面对的:

拿什么拯救在骗与被骗中纠结的国人


作者: 刘晶瑶


    我们一直小心翼翼,时刻提放着别人,永远带着怀疑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人群。从路边摔倒的老人,到地铁里乞讨的残疾人,不敢搀扶、不敢捐助,不敢付出,因为脆弱的信任常常遭到破坏,我们变成了在骗与被骗中不断纠结的民族。
  京城暴雪中的一则新闻,更让人意识到了国人的警惕心之强。“连续的降雪造成110国道封闭,北京延庆大榆树镇为滞留在国道上的司机送了600份热乎乎的盒饭。据负责送饭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现在送饭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天冷路滑,而是很多司机担心上当受骗,不敢轻易打开车门。”(11月6日《北京青年报》)一则看似充满正能量的新闻,本意在凸显暴雪中政府机关的及时作为,却因司机的一句“不敢开门”的大实话,让关注点变了方向,引发了人们的反思。怕被骗的司机,八成曾在暴堵的高速公路上有过喝5元一杯的开水,吃20块一碗方便面的经历。因为,信任本是人的天性,只因屡屡遭遇被骗才被替换成了不信任模式。

  国人常被叫做不明真相的群众,而种种不明真相往往意味着被隐瞒、被欺骗,我们与真相之间总隔着看似不远,却无法逾越的一道说不清道不明的鸿沟。而不断被骗的现实,又让国人在自身心理安全防线被击溃的情况下,养成了欺瞒他人的行事惯性。似乎处世之道就是戴着面具做人,人与人相处变成了零和游戏,你我他之间的利益变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。殊不知,在这种互相算计中,社会的权益总和正被消耗殆尽。

  换个角度看,一则暗藏着负能量的新闻,其中也蕴含着转化为正能量的可能。国人骗与被骗的纠结,正是社会转型中利益冲突、价值观转型时期必然遭受的阵痛。人们的信与不信,是建立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之上,正如那些暴雪中拿到免费盒饭的大车司机,如果他们接受的爱心救助积累到某一种程度,而被骗的经历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,他们心中的防卫界限自然会随之恢复到合理的水平。

  其实,信任是世界上最坚固也最脆弱的字眼,它坚固是因为当你拥有它时,它很难被打破,纵使千万人指责猜忌。它脆弱,是因为当你一旦失去它,就意味着你将永远失去。国人在骗与被骗中纠结,多半也是因为付出的真心,总被无情的践踏。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如是,对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的怀疑亦如是。如何让国人不再纠结,总逃不开知易行难的局面。避免“世人皆浊我亦浊”,说到底还是得改变“浊”的大环境。

 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,某人汽车抛锚被困,一路人帮他。车主拿钱酬谢,路人说:“不要回报,但请给我一个承诺:别人有难时,你也要尽力帮他。”后来车主帮了许多人,每次都转述此话。多年后,他又遇困境,一少年救他,竟也说出那句话。车主突然明白:爱的传递终会回到自己,他一生做的好事,全是为自己做的。如果我们的社会也能回归到这样一种爱心传递的正态循环,而用以取代互相欺骗的恶性循环,那国人在骗与被骗中的纠结才能终结。

TOP

发新话题